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欲討論之事項(10/8)

10/8 10:30am與老師討論

1. 博士班研究架構圖
    (1) 研究題目是否適當?
    (2) 研究目的是否有顯示重點?
         a. 欲澄清之想法:現有測量執行功能的評估工具有測量時間長之限制,我覺得在非發展CAT或短版的狀況下,無法改善此限制。另外我未提及文化限制,是因為當我發展功能導向之EF評估工具時,就已是考量台灣的生活情況,所以我沒再特別指出,需特別強調嗎?
         b. 研究目的重點的排序:最重要的研究目的是發展功能導向為主EF評估工具,這不能算是特點嗎?第二個重點是學習效應的驗證,已知現有的EF評估工具,在中風族群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不足,更別說有學習效應的驗證,學習效應容易發生在認知評估工具測量中,我覺得這是有別於其它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所以我想突顯此特色,接下來才強調驗證其它心理計量特性。
    (3) 研究步驟與研究目的之連結:研究步驟六為發展評估工具的方式之一,需要特別在研究目的中強調嗎?另,使用多向度IRT方法可為研究的特點嗎?
    (4) 研究步驟的適切性和可行性。
2. 10/6,於comments in the writing course內容中,老師建議"Think about re-drawing the figure of learning effects." 希望老師給予更明確的指示,在圖中需要改進之處。(報告時的圖如下)
3. 討論pattern of practice effect,確定自己的解讀是否正確,學習效應的累積型態不是如下圖所示?
4. 討論FDT論文摘要
    (1) 澄清pattern of effect effects。(各個指標之學習效應趨勢圖如下圖)
    (2) 討論修改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