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10/8 PEF觀察修改版2測試記錄

PEF觀察修改版2第一次測試 (憶華觀察)
地點:心湖坊
測試人數:3人

每個工作坊的生態不太一樣,在文山坊有較多的個管員可以請求協助,所以找個案可以比較容易。今天在心湖坊,大多的個管員都忙 (人不在位置上或在接電話),我要找個案就比較辛苦一點。

施測程序
(一) 於說明指導語二時 (測量計畫面向),給予個案看工具
今天測試了三位個案,在測第一位個案時,在說明指導語二時,我就拿出工具給個案看,非常明顯地發現個案會認真地看著工具,被工具限制了自己的想法,而無法回答完整地我期待他回答的答案。在另外二位個案,在說明指導語二時,沒有給個案看工具,個案反而較能回答完整地我期待他回答的答案。因此,先給個案看工具,工具可能會是干擾物,限制個案的回答內容。另外,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合適給予工具,例如:"曬衣服和褲子"項目,給個案看衣服和褲子,好像有點多餘。
當初是因為"使用電磁爐"項目,考量到個案未必有使用過電磁爐,而無法說出計畫內容,所以讓個案看工具。但今天發現有位個人說沒排過藥,就算給他看了藥盒,所計畫的內容亦不完整,而且他只是把藥盒上的提示說出來 (早、午、晚、睡前分類),當他從事排藥的動作時,和他說得/計畫不一樣!?
我目前的想法,於計畫面向,不給個人看工具。針對"使用電磁爐"項目,我還在思考是否要保留還是刪除? 之前訪談個案、家屬、專業人員時,約1/3的受訪者表示沒用過電磁爐,且電磁爐也可能有城鄉差距,鄉下少用電磁爐。會想保留此項目的唯一目的是怕項目少,未來沒有足夠的題目做分析和刪題。
另外,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會說不一定會做,但不會說就一定不會做嗎? 今天憶華分享之前薛老師課程中有教到,有些個案不會說但會做。針對此問題,我會請教薛老師,也會找其它相關文獻。

(二) 指導語三之結束動作
目前結束動作為交東西給施測者之項目有練習題、繳帳單費用、填寫銀行存款單、使用藥盒、曬衣服和褲子、摺衣服、購買水果、購買生活日用品。
因為練習題想要強調和告知讓個案知道"給施測者東西"的結束動作,雖然此結束動作不合理,但仍保留。
在測試"繳帳單費用"項目時,今天有個案告訴我,她通常繳費放在便利商品的桌子上,所以不會想把錢交給我!! 因此我想針對四題 (繳帳單費用、填寫銀行存款單、購買水果、購買生活日用品),會到櫃台繳交東西和付錢之項目,結束動作改為放在櫃台上。若是個案因著過去經驗而有固著性,不願follow指令,那可能就表示個案在目的性動作面向有困難,不願依照情境和指令做改變。

今天的測試,讓我有一點高興的事,就是第二位個案好像是我肚子裡的迴蟲,她竟然幾乎能回答我期待的答案ㄝ,好驚奇喔! 但在測試第三位時,她似乎固執於她的想法中,她都可以回答符合部分情境的狀況,她會說偏,而說明她真實生活中的其它狀況。此時,又把我往谷底拉!!

憶華亦有於她的部落格記錄此次的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