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與薛老師之討論記錄 (11/26)

1. 思考之問題:於意志面向,Cronbach's alpha數值較低。
    可能的原因為指導與問法較直接,個案可以較直觀或自然而然地回答正確答案,導致分數分佈的variation 較小,而影響Cronbach's alpha數值。因此,須再思考如何能讓個案回答預想的答案,但指導語不能太直接,讓個案自然而然地想到答案,以增加variation。

2. 思考之問題:於表現效能面向,第15題的校正項目總分相關係數較低。
    當換成另一種計分標準 (註1),第15題的校正項目總分相關係數就大於0.30。因此,我們考慮是否要調整計分標準的設定。
    (1) 若是在目的性行動面向未完成任務,在表現效能面向評定0分,是否會造成分數分佈集中在低分。可思考是否分成"有完成任務"與"未完成任務"狀況下,評定個案是否有做錯或做的品質不佳 (由目前的3點量尺變成4點量尺,註2)。
    (2) 計分標準之設定須考量評分者是否容易評定分數。

3. 思考之問題:到底要PEF要幾題才足夠?
    未來剩下的題數,可參考目前的工具之題數,和考量施測所花的時間。
     (1) 目前已發表以Lezak model為依據的表現型評估工具 (Pillbox test),只有一題。另外,EFPT只有4題。
     (2) 目前完整的測試 (1題練習題加上16題正式題),施測時間約為50分鐘至2小時。一個項目施測最長的時間約為8分鐘,最短時間約為2分鐘。
     我的想法,未來可依照單向度驗證所剩下的項目數 (一個項目包括4個面向),考量施測時間 (整體施測約20分鐘),再來選擇需要的項目數。

4. 思考之問題:目前項目施測順序為依據「職能治療實務架構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framework)」分類而排列,是否同一分類中會導致個案在類似的情境而容易回答,或者是導致個案仍維持在同一個情境中而無法轉換?
    施測項目順序可修改,非依據「職能治療實務架構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framework)」分類而排列,以減少個案對相同類型的項目情境所造成的困惑。

5. 思考之問題:目前已執行的項目設計步驟 (如訪談、專家審核、項目測試)是否可寫成一篇投稿論文?
    在測試完後,可嘗試撰寫題目設計與pilot study的投稿論文。

註1:0分為沒有完成任務;1分為有完成任務但做錯,或有重覆動作 (品質不佳);2分為一次就完成任務。
註2:0分為沒有完成任務並在已做的動作上有做錯;1分為沒有完成任務,但在已做的動作上沒有做錯;2分為有完成任務並在已做的動作上有做錯;4分為有完成任務,但在已做的動作上沒有做錯。

3 則留言:

  1. looks interesting!
    目前讀起來,敘述明確,但不知所以然。
    如果多數的敘述/結論,能夠加上「為何如此考量的原因」,將更有依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老師的提醒,會於11/29前再加上「為何如此考量的原因」。

      刪除
    2. 已加上「為何如此考量的原因/問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