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腦傷認知評估工具報告討論整理

從今天的報告中,我發現我把研究和臨床實際狀況隔離,沒有考慮我所設計的研究可否真的使用在臨床上。例如:我竟然想使用Executive Function Performance Test (EFPT)測急性期中風個案,EFPT為治療師評分個案實際操作的狀況,急性中風個案根本無法操作ADL的項目,我真的考慮不周。

今天報告討論完後有許多以後要思考注意的重點:
1. 要驗證模型之前,要先有好的評估工具
2. 由主觀判斷選擇理論和工具,測量construct validity (CFA),驗證工具是否符合理論。選擇慢性中風個案,中風一個月後的個案。
3. Test retest realibility:選擇慢性中風個案,測量間隔2個禮拜到1個月,以妨學習、記憶效應。
4. Convergent validity 和divergent validity:與WHOQOL比較看相關性,WHOQOL可以分domain來使用,選擇慢性中風個案。
5. Predictive validity:需要長期追蹤(logitudinal study,follow up),例如:測量時間14天、1個月、6個月、1年。好的研究需要收案收200~300人,收取能力差到能力高的個案(variance 要大)。一般投稿尚可接受的個案數可為30~50人。
6. Responsiveness:先大致了解高階認知功能在什麼時候產生改變。急性期的中風,生理差異大且不穩定,可能不適合在急性期時測量。或許可以在30天後、1個月、3個月、或出院前後時測量。
7. 找VMET的資料,看是否不受文化上的限制,參考是否適用。
8. 評估工具的翻譯,必須要與發展者討論,以確定所翻譯的版本意義上是符合原著作。
9. 在測量Screening tool的sensitivity和specificity,樣本必須是有連續性,需要有borderline的個案。例如:正常人、疑似自閉症、和自閉症。

6 則留言:

  1. looks good!
    好好體會:
    事先即使充分準備,在高手之前還是會暴露缺點。
    但自曝其短才能掌握不足之處,快速成長。

    6. 部分 EF 評估工具不適於急性個案的理由,重點抓錯了。

    回覆刪除
  2. 對於第6點,是否是因為我所選擇的EFPT需要操作,所以不適合急性個案,假如我選擇電腦性測驗工具,就應該合適在急性期中測量,對嗎?

    回覆刪除
  3. no, 我當時的意見不是[是否需要操作]。

    回覆刪除
  4. 是因為於急性期時,要注意的重點非在執行功能,而是在其他生理功能,所以尚不需測量執行功能?

    回覆刪除
  5. 不是! 您的 理解 與 note taking 還有進步的空間。

    回覆刪除
  6. 了解!自己在理解力和記筆記需要多加強。
    請老師明示您所提的問題!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