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大陸南京醫師的分享

今天下午聆聽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研究中心"柯曉燕"醫師的演講,主要分享大陸兒童精神科的發展,及對孤獨症(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
在柯醫師的分享中得知,雖然台灣和大陸都統稱華人,但兩岸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跛大,連個案種類類型也不盡相似。在大陸臨床門診會常接觸到tic disorder,在台灣此類的門診個案,相對上就很少。柯醫師也舉另一個例子,在大陸的憂慮症個案會傾向做心理治療勝於服藥治療,在台灣的憂慮症個案會傾向服藥勝於做心理治療。由此看來,兩岸的想法和對治療方法的接受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從柯醫師的分享中,知道在南京、北京和廣州等的大城市的醫療,對自閉症也下了許多的研究和探討。南京腦科醫院也鼓勵醫院的醫師做研究和發表文章至SCI的期刊上,在大陸也重視期刊的發表,能發表到好期刊代表著研究的價值、知識的推進和個人的成就,似乎不管在台灣或大陸的醫院,學術研究越來越備受重視。

柯醫師提到兩個看法,我覺得還滿重要
1. 早期療育非常重要,但不是要等到有了診斷才開始接受治療。
    一般來說,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不太一樣而就醫,但有些病無法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被診斷,例如自閉症,可是常常家長是等到有確定的診斷後,才讓孩童接受治療,此時的治療療效可能會降低。我們都知道早療的重要性,所以當孩童出現異常時,就應該依據孩童的需要給予治療和改善異常。
2. 家長培訓班+個別訓練+家長實戰訓練
    柯醫師提到台灣的現象,hospital shopping,家長為孩童安排了許多的治療課程,到處走訪各個醫院。其實家長應該可以是最直接和給予最多治療的治療師,家長的訓練才可以使整個治療一氣呵成。
   所以他們先給予家長訓練課程,然後孩童接受特教老師的個別訓練,最後的階段為家長自己實際操作(治療孩童),由老師觀察,給予指導和意見。
   我非常贊同此種模式。

4 則留言:

  1. 我的想法是,假如要在台灣推廣家長協助孩童做治療,可以執行以下步驟:
    1. 先建立家長的概念
    2. 訓練家長治療的手法
    3. 觀察家長實作狀況,且與家長討論
    4. 建立家長有"習慣性"的治療,我常發現家長已學會治療手法後,沒有養成定期提供自己孩童治療的習慣,所以到最後,仍是幾分鐘熱度~家長也需要也行為的改變--使用行為改變技術
    5. 定期監督和追蹤家長執行的狀況

    如此以來,home promgram才能確實執行

    回覆刪除
  2. 你(我們)有多少[具備實證]的內容,可以給家長??
    如果不多,怎麼辦??

    回覆刪除
  3. 已有研究指出,家長在家配合做治療,小孩的進步會比較大。對於針對特定的home program實證研究,我知道的不多,假如不多的話,需要做RCTs的研究。
    做RCTs研究前,也要先確認所使用的評量工具是否適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