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推測和否證(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

自從拜讀王老師的書和聽他課堂的教導,我就不停地在想為什麼難以證明OT提供治療的有效性,先不提是否我們已有良好的評估測量工具,在此想要強調的是研究的態度推翻的態度。

我一直對自己專業的理論和參考架構持著相信的態度,這會成為我的盲點,讓我有時不太願意接受別的專業對OT的參考架構質疑,特別是討論感覺統合參考架構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對感覺統合實證性的研究一直不明確,是否就是我們在研究提假設的時候是以證實的態度,而不是以推翻的態度,而導致無法確實抓到變因??

當王老師說有效的醫療才給予給付,我說不行,因為我想在現今OT臨床的狀況是,我們有時很難確實提出個案進步的實證,當然臨床OT可以說就以觀察….個案可以做到…..
假如真的嚴格要求提出有效的證據,健保才付費的原則的話, OT真的要小心應變了。

昨天讀了心理計量課程參考文獻的前4篇,在謝老師的3篇文章內,一直提到測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和反應性。且在這3篇中都不斷地提出「評估量表反應性係指量表偵測欲測量變項之『些微』變化的能力」,我對「些微」這兩個字感到非常有興趣,假如真的我們有反應性的評量工具,就可以明確地解釋個案的「微」進步啊!而且從評量工具提出的結果才能比較讓人(個案或家屬)、和健保局信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