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進階職能治療專題題目

我想先暫定博士班研究方向朝向做認知「執行功能」

進階職能治療專題未來這可能的題目:由基礎到深入,且是我有興趣的主題

1. 文獻回顧: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原因:想要從文獻回顧資料中了解現行國內外研究和臨床使用執行功能評估工具的狀況,介紹這些評估工具,讓自己熟悉這些評估工具,且了解這些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是否良好,符合研究和臨床需求。另外,探討這些工具是否符合ICF的架構和理念。

2.1 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心理計量研究
    作法:從文獻回顧中,依照結果,選定適合在台灣發展的評估工具,測量此評估工具缺乏心理計量特性。
2.1.1 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的題庫發展~階段一
    目的:建立題庫以發展CAT
2.1.2 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的題庫發展~階段二
    目的:題庫適用性檢驗

2.2 發展中文版且符合ICF架構的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
    原因:假如在文獻回顧中,認為現行的國外的評估工具不敷使用,可以發展台灣版(或中文版)的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
    作法:根據執行功能方面的理論假說,和ICF的概念,發展評估項目,使用Rash分析篩選適合使用的題目
2.2.1 中文版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的因素分析
2.2.2 中文版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反應性檢驗


我先有兩個track,一個是CAT的發展,另一個是中文版的工具發展,每個track都有3個研究主題,可以在每次的seminar上報告。我對題庫和CAT的研究不是非常了解,所以尚以階段一和階段二來呈現。

初嘗於大學授課的感覺

昨天有幸到輔大向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分享sound-based intervention,真的上台1分鐘,台下10年工,我把我這兩年來經驗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就講完了,未來要教授一整學期的課,需要不知多少時間的準備和養成個人知識和能力?難怪王教授一直提說上完一整學期課,好好了解他的書,就了解他一甲子的功力。趁自己還可以當學生學習的階段,真的要好好儲存實力,不然以後在教學的路途中,真的會怕沒有東西可以傳授啊!

這學期上兩門大學部的課程,每次看到台上老師自導自演,有時還要自嘲一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真的覺得這些老師好厲害喔!昨天自己在台上也一直嘗試讓學生保持有趣,但仍看到學生在打瞌睡,其實當下心情有點小小的挫折,但也非常同情學生,因為我最近熬夜趕作業,上課也曾經不省人事一短小小小小的時間,雖然上課老師講得非常有趣,但真的還是需要對不起老師一下下。

我發現在課堂中,學生有反應,真的會讓講師更有動力授課,比較知道學生想要什麼,學生不管問了什麼問題都讓我覺得是好問題,難怪這學期幾乎每堂課老師都要學生問問題,想要互動。站在不同的地位,就會感受到在其位的需求。

下次有機會上課的話,我一定要讓自己吃飽,和準備一瓶水,不然下課後又餓又渴的,超累!!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9/29討論的事項

1. 討論博班研究的主題及這學期Advanced seminar的題目
2. 詢問作者檢索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3. 詢問在心理計量課程中,是每次報告的同學都要完成2篇論文的撰寫?還是這學期結束後,繳交兩篇?
4. 與莞薈一起與老師討論10/5心理計量之報告。

心理計量課前討論事項

報告參考文獻第2、3篇

報告重點:
1. 評估量表需要具備的特點
2. 好的評估工具對研究和臨床的影響
3. 彙整和比較OT和PT臨床使用評估工具之狀況
(1) 各專業評估內容
(2) 各專業臨床工作者主要使用評估量表的來源
(3) 各專業於臨床使用哪些評估工具,評估工具的信度、效度、反應性、其他心理計量特性等。
(4) 建議使用的評估工具

於閱讀中引發思考之疑問:
1. 臨床工作者的迷思,為何不使用有較好心理計量的評估工具,或使用客觀的儀器(例如:電子測量儀器)?
2. 臨床與研究的鴻溝:
(1) 已有研究指出布氏動作功能恢復量表的施測者間及施測者內之一致性低,為何臨床工作者仍使用?
(2) 已有布氏量表中文版使用指引,那為何臨床工作者不使用?
3. 此研究未提在各專業教學上教導哪些評估工具?可思考在教學上和研究上如何增強臨床上使用較良好的評量工具。
4. MMSE真的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反應性?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面對問題的表現

碰到困難時,我會有兩種狀況:
1. 我的個性是比較衝動,有時候會沒有耐性,非常執著地想要馬上解決問題。
2. 在當下已嘗試許久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或者是我抓不到方向,變的更疑惑,我可能會暫時停頓,並不是代表我放棄了,只是把問題先放在心上,等待我開竅的一天。

所以當我沒有立即回答問題時,就代表我在某些方面「卡」住了,或許需要有人給予引導。

我這學期有一半以上所修的課,每個禮拜都有作業和小考,根本就不用等到期中期末考的時間,就已經沉浸於其中。就因為這些的小考和作業,督促我預習和複習所學,這種充實的感覺還不錯。希望我這學期在學習上所面對的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9/28~10/1預定進度

任務
預定完成日
與謝老師討論這學期Advanced seminar的題目
10/1
準備10/5心理計量課程的報告

l   List the main points (about 5~8 points)
9/29
l   Point out the main questions about the papers
9/29
l   Discuss with Prof. Hsieh
10/1
繳交生物統計的作業
9/28
9/29下午3點到輔大授課
9/29
繳交學術寫作的報告
9/30
了解完整作者檢索的方式
10/1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9/20~9/24進展與困難

這禮拜對課業的學習已漸入佳境,雖然才邁入學期的第二個禮拜,但已經開始有作業和小考,使得我生活過得非常的充實。

我發現自己有問問題的勇氣,但我在問問題的表達上似乎需要再加強,這禮拜在學術論文寫作上就強調寫作的「目標」、「對象」、和「語調」。寫作研究的目標會於下星期找老師討論,我知道寫作要面對的對象為醫療臨床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但如何與他們溝通的語調(指的是說話的內容),我仍需要多磨練,讓對方了解我所要表達的目的,才能有良好的雙向溝通。
在腦袋中不斷反覆練習的問句,在表達上不是問題,但突然間靈光一現的想法,突然要表示,我還是會詞窮,或說太多前言鋪成的詞句,把重要的焦點糢糊了。

心理計量課程的準備:看完前四篇的文獻,第一篇的文獻使用delphi method來統整心理計量名詞的一致性,專有名詞釋義的統一性是非常重要,但要如何得到專家們一致性的解釋,並非容易的事情,在閱讀的當中,有些概念似乎有點釐清,但又似乎把我弄的更糊塗,我會再念第二遍。
和莞蕙討論過後,我們分成兩個部份,她負責第一篇和第四篇的報告,我負責第二篇和第三篇的彙整,近期內會準備我要報告的內容,希望下禮拜(希望是禮拜三)有機會和老師討論一下。

第一次進階職能治療專題討論題目(99年上學期)

進階職能治療專題討論」:第一次課程強調「研究問題的形成及此研究問題的重要性,並提出初步之研究計畫tentative proposal」。 

對現在的我而言,對認知範疇還在摸索的階段,要擬定一個要投入多年的研究計畫題目,雖然只是初步想法,實在有點困難。
最近在想,假如我要研究認知評估工具,我到底想要選擇那個範疇(我給自己訂定了3個範疇:attention、memory、executive function),考慮我對那領域會比較有興趣。
最近讀了一篇文獻,其中有提到常用的MMSE和FIM 的認知部分,都不太能測得輕微的認知問題,此處輕微的認知問題包括「執行功能」;我瀏覽了老師執行功能的方案內容,其中有提及執行功能為較高層次認知能力,於負責控制和協調基礎認知過程(如:注意力和記憶等),另外執行功能為完成複雜認知活動的能力,例如:解決問題、在新情境下調整行為、產生策略或組織排序複雜行動(這個聽起來好像也是自閉症的問題)。
我在想是假如已解決基礎認知問題(注意力和記憶),但執行功能仍然有問題的話,無法協調和控制基礎認知過程,仍會導致許多複雜的行為(日常生活功能)也無法順利完整的表現。在我的臨床經驗上,對非嚴重的中風個案或較年輕的中風個案,會面臨到無法確實執行某些動作(肌肉張力、ROM等動作能力限制非為主要的問題),我在想是否就是因為動作計劃能力的關係,而造成無法表現出想要表現的動作。
所以我想嘗試看看"執行功能"為我未來要研究的方向。
我想了又想,我要做老師龐大的題目嗎?「電腦適性測驗評量系統之發展」,當尚未通過經費支持的狀況下,是否要開始做了呢?雖然我對要如何建立CAT系統還滿有興趣的,但對我而言,是否在3~4年內就可完成的呢?

思考了又思考,我到底要定什麼題目??

暫擬定題目:發展中文版中風「執行功能」的測驗題庫。在這學期想可做一份文獻回顧報告,題目為中風患者「執行功能」測量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

歡迎老師和大家對我以上所言的內容有給予任何的回饋,謝謝!!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寫作前的儀式

學術論文寫作的老師要博士班學生想,在碩士班論文寫作時是否有「寫作前的儀式」。之前聽國外老師說她寫作前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點上蠟燭,讓自己的心情安定。我想了一下自己以前的狀態,好像有時我會做以下的動作:
1.      準備要喝的水
2.      先看youtube或看yahoo新聞,讓自己適應坐在書桌前的感覺,但當我心情較急躁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看不相關的影片看的太多。

之前有一位美老師不斷地提醒我,不管是否知道自己要寫什麼,要讓自己養成每天花一點時間「寫」東西的習慣,內容是會邊寫邊改的,不要以為第一次的寫作內容就可以完整底定,有許多想法和靈感是在寫的當中形成。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推測和否證(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

自從拜讀王老師的書和聽他課堂的教導,我就不停地在想為什麼難以證明OT提供治療的有效性,先不提是否我們已有良好的評估測量工具,在此想要強調的是研究的態度推翻的態度。

我一直對自己專業的理論和參考架構持著相信的態度,這會成為我的盲點,讓我有時不太願意接受別的專業對OT的參考架構質疑,特別是討論感覺統合參考架構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對感覺統合實證性的研究一直不明確,是否就是我們在研究提假設的時候是以證實的態度,而不是以推翻的態度,而導致無法確實抓到變因??

當王老師說有效的醫療才給予給付,我說不行,因為我想在現今OT臨床的狀況是,我們有時很難確實提出個案進步的實證,當然臨床OT可以說就以觀察….個案可以做到…..
假如真的嚴格要求提出有效的證據,健保才付費的原則的話, OT真的要小心應變了。

昨天讀了心理計量課程參考文獻的前4篇,在謝老師的3篇文章內,一直提到測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和反應性。且在這3篇中都不斷地提出「評估量表反應性係指量表偵測欲測量變項之『些微』變化的能力」,我對「些微」這兩個字感到非常有興趣,假如真的我們有反應性的評量工具,就可以明確地解釋個案的「微」進步啊!而且從評量工具提出的結果才能比較讓人(個案或家屬)、和健保局信服。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Stay in high arousal level

說真格的,到現在還是處於腎上腺素上升的狀態,只因為我今天鼓起勇氣在上課時問王老師問題,和大師溝通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他嘗試在回答我問題的時候,我的心還在快速地砰砰跳,需要時間緩和情緒才能回神專注他的回應,扯吧!!

下課後,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發展評估工具需要有理論架構為基礎嗎?還是在沒有理論架構的基礎下,依據現有的文獻、資源或專家的意見和經驗等,以此發展評估工具?

他說需要「假說」來發展評估測量工具,在每個專業的理論背景下形成的假說,才能發展出「師」而不是「匠」的工具~這是我對大師話的理解。

這次課程閱讀內容有提及「induction(歸納)」和「deduction(演繹)」的邏輯思考,我一直在想假如我從歸納的角度來看發展評估工具的話,先觀察現象(例如:有認知缺失的中風個案會有哪些行為表現)再提出假說(如何測這些行為);如果從演繹的角度來看發展評估工具的話,心中已先有假說(例如:有認知缺失的中風個案可能會有哪些行為表現),再來觀察現象(是否中風個案會有此行為表現),和解釋現象(如何測這些行為表現)。不知道自己的邏輯思考到底對不對?但想寫出來,練習一下自己的邏輯,且看看是否什麼其他的回應。

小插曲:
1.      今天參加女六宿舍的期初舍胞大會,哇!年輕的大學生們真是有活力啊!安排一個月一次的揪團活動,12月份還要一起跨年,到總統府拿民國100年的紀念品,聽到這裡,我還滿心動的說。另外,歲末和除夕分別會領到由醫學院院長和台大校長的紅包說,哇!聽完後我更心動,但前提是必須是那時還留在宿舍裡,我真的會考慮為了紅包留在台北呢!?
2.      原本想謝老闆不在一個禮拜,那部落格也休市一個禮拜,哈!!....................但我仍想對自己負責。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9/20~9/24預定進度

任務
預定完成日
適應第一學期的課程,調適心情(減少給自己的壓力),及調整工作、讀書、休閒運動的時間狀況。 
9/24
提交這學期Advanced seminar的題目

l          Read some of the literatures which I have found out from Medline or were provided by Prof. Hsieh.
Ø          Read one or two papers on Mon, Tues and Thurs.
Ø          Make a decision on Thurs or Fri.
9/24
l          Discuss with Prof. Hsieh about the draft topics
9/30
準備10/5心理計量課程的報告

l          Read the materials (reference 1~4): read one reference on Mon, Thus, Thurs and Fri.
9/24
l          Discuss with Prof. Hsieh about the content and time allotted
9/30
請教佳苓有關神經解剖的課程
9/24
準備輔大9/29授課內容
9/22
準備學術寫作的閱讀文章和報告
9/22

Reminder

Executive function 計畫書:先等我確定未來的研究主題後再考慮是否要參與此計畫書
9/30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99年第一學期功課表


2
9:10~10:00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上
3
10:20~11:00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上
4
11:20~12:10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上
@
12:20~13:10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Lab

5
13:20~14:10

生物統計學一
腦傷認知功能評估專題


6
14:20~15:10

生物統計學一
腦傷認知功能評估專題


7
15:30~16:20
流行病學方法論
生物統計學一

學術論文寫作

8
16:30~17:20
流行病學方法論


學術論文寫作

9
17:30~18:20
進階職能治療專題討論
心理計量課程

學術論文寫作

A
18:30~19:20
進階職能治療專題討論
心理計量課程



9/13~9/17進展與困難

WOW!過了一個禮拜了!!!

離開台灣的大學學制也好久了,有時候覺得自己仍習慣於美國的學習制度,在這台灣研究生上課的第一個禮拜中,真的過得既新鮮又有壓力,新鮮的是感受到台灣大學生的稚嫩,有人說我也看不出來是博班生ㄝ!(是指我看起來仍然很年輕),而且也感受到台灣教授上課自我解嘲及帶動學生氣氛的幽默,真佩服他們。

在這個禮拜仍在適應期,先了解所有課程的要求和接下來要規劃這學期的時間安排,上課、念書、工作,三者要兼顧,及未來要加上第四個重點:「研究」,要如何在這個繁忙緊湊的生活中要使自己保持著輕鬆且專注的狀態,是我要學習調整的。昨天因為一個小插曲,沒有上到我想加修的英文課,但碰到一個非常單純的食品系碩士新生,她問我要使用什麼牌子的筆會比較好寫,我說我有筆寫字就OK了,她也分享她後補到太子舍單人的宿舍了($7000),她要悔約現在住在校外的套房($9000),必須罰一個月的租金。聽到她的分享後,在對照一下自己的狀況,心理舒坦多了,雖然還是很心疼要付出去的錢。
她還建議我可以試試看打坐、太極拳、瑜珈等的修習,幫助自己調整生理和心理狀態,她說她就是學習打坐,原本壓力大而長了滿臉痘痘,現在皮膚水嫩嫩。我這禮拜真的給自己太大壓力了,雖然沒有什麼production,但開始長了許多痘痘。
我很開心她說我適合當教授,因為我容易與學生親近,且願意聽學生說話,希望我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囉!

今天雖然知道這學期沒有緣可以修英文基礎寫作課,但不知為何反而覺得很踏實,因為知道自己這學期修了很多的課,每一堂課要有所付出,才有修其課的價值。現在開始努力已經決定要修也修上的課程,提醒自己不要心急,腳踏實地完成該完成的作業,不僅完成基本的作業,還要學到課程該有的目標才對!
恩琦!加油!妳可以的!

搜尋策略的檢視

我看了謝老師所提供有關中風認知評估工具最近的文獻,再檢視自己的搜尋策略,我發現我使用的排除字詞有點用過度了,像是「caregiver」、「Quality of lif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ementia」等都仍還是會出現我需要的文獻裡。因為在中風的領域,仍然需要比較由MRI做中風的診斷的結果,且個案的認知會影響個案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另外可能在Dementia中強調認知的功能表現比較多,所使用的評估工具也比較多,所以在文獻中仍然會提到Dementia的關鍵字。
所以在我的檢索策略裡的排除標準需要修改。

我近期會先讀一些我已找到的文獻,先了解一些概念和趨勢,然後再思考和規劃我未來要走的方向,希望能夠早一點塵埃落定,然後再與老師討論接下來需要文獻搜索的方向。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博士班第四天

今天早上去旁聽"人類溝通的神經認知基礎",這門課強調三個主題的結合:語言、認知、和神經。由行為表現去探討神經生理的潛在機制,這門課由神經科醫師陳仁勇醫師授課,上課的學生大都是語言所的碩博生,讓我很好奇的是有兩位碩士班是外文系的背景,而且當陳一醫師提到幾個理論時,不是語言所會教授的理論,反而是外文所會談到的理論,interesting!!

因為此課程強調語言的部分比較多,例如:失語症,語言的解碼過程,語言與認知等,我不知道我未來是否會朝向語言的發展,所以我想我對這門課採取保守的態度,會再考慮修這門課的重要性。但我對此課程的某些主題有興趣,例如:文字與書寫障礙、神經及心理的發育、發展性語言障礙等,所以未來這學期我會考慮我的時間,會去旁聽幾次。

上完兩堂有關認知的課程,發現在課程中都會先提到神經解剖方面的知識和機制,我想我應該好好規劃一下上神經解剖的課程。

今天發生一些小插曲,導致我沒有機會上到英文寫作基礎的課,好氣也很不甘心,為什麼英文課會有人數的限制和檔修???系上又規定要有英文的學分,我也認為英文課對研究生非常的重要,但碩博士能算學分的英文課真的不多,在寫作教學底下開的課程,每堂課只收20個學生,真的供不應求。

我有看到有些學院或系所會開設英文課給其碩博生上課,但都限制其院所和系所才能修課,希望未來醫學院和公衛學院也能夠開設英文課程,造福醫學領域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