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研究計畫

最近在協助準備和提交合作的研究計畫案,我主要負責的部分是統整研究者的基本資料、IRB的撰寫、及最後所有資料的統整。

以行政層面,我真的要謝謝玉雲姐的幫忙。就算我詢問過負責的單位,但洽詢單位未必比玉雲姐來得了解,真的是薑是老的辣。
這次未能有效率地處理事件,有一部分來自於未能快速地獲得最終版的計畫書內容,以致於每次編修後,又需要重新再整理和檢查所有的資料,還滿費時。

以計畫內容層面
1. 有提出許多理論架構,但看不出這些理論架構和研究目的的連結性。
    在閱讀此研究計畫內容後,也提醒自己,我仍然需要多深入了解有關執行功能的理論,想想各理論的不同、相同點,及各理論的重要概念。
2. 此研究計畫有提出現有注意力評估工具的缺點,有些重點可以學習,例如:反應時間的量測,未來可考慮是否時間的量測對評量執行功能的需要性。
3. 此研究是要發展6個子測驗的注意力評估工具,但我還是不是很清楚,在計畫內容中如何銜接到此6個子測驗。我記得之前上認知課,就提及注意力的完整定義也沒有很統一,所以此6個子測驗是來自哪個理論基礎?

整體而言,透過這次的臨危受命,當然,我的假期過得有點緊張 > <,但也學到不少的東西,知道未來要寫IRB及研究計畫書要注意些什麼。

現在只想說,一切都是命啊!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6/29~7/1 預定進度

任務
預定完成日
1.      完成並提交「電腦化注意力測驗組之發展」研究計畫
6/30
2.      詳讀管管交接的目錄,並預定討論的時間
7/1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針對EF架構圖 (6-20-2011)之建議

1. 研究規劃:心理計量特性研究需要從基礎到進階(原則)。經過完整的心理計量特性研究,證明有好的評估工具後,才開始想應用層面。
2. 研究問題:
(1) 先思考general purposes,然後考量什麼心理計量特性研究可以達到研究目標。
(2) 評估工具的定位是outcome measure,還是screener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2011暑期規劃

欲提昇之能力
目標
預定完成日
1.      論文撰寫
l   完成並投稿SF-36 I 論文
7/31
l   撰寫SF-36 II論文: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valid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ponsiveness of SF-36 in heroin abusers
9/9
2.      研究主題
l   訂定認知評估工具資料之研究主題
8/12
l   持續架構博士研究論文
9/9
3.      文獻彙整
l   尋找SF-36反應性之文獻(model paper)1~2篇,彙整1篇並口頭報告(暑期期刊讀書會)
8/5
l   尋找IRT相關文獻1篇,彙整並口頭報告(暑期期刊讀書會)
9/9
4.      統計方法
l   IRT課程三次
7/30-8/31


活動參與或任務
預定完成日
1.      完成注意力研究之IRB,及提交研究方案
6/30
2.      參加暑期研究營
?
3.      參加第八屆認知科學暑假學校
7/5-7/7
4.      準備注意力演講
7/30
5.      參加謝老師團隊旅遊(溪頭)
7/15-7/16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perfromance assessment),又稱為表現本位評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實作"意指執行一個任務(task),並完成工作 (Wiggins, 1993)。實作評量形式包括實際操作、非動手操作(例如:電腦虛形式)。
實作評量評定的要素:
(1) 實作表現
(2) 真實情境,在實際的情境或模擬情境中完成特定的工作,模擬情境為真實生活中所需面臨與解決的情境
(3) 弱結構,評量須有一些模糊不清及無結構的特質,因為在真實問題狀況下,沒有公式可循,所以(a) 問題較複雜,無規則可循(b) 問題的說明,不全然包括解題的所有資訊,僅提供模糊相關資料;(c) 沒有單一、唯一方式去發現每一個步驟的可能性。
(4) 過程性,實作評量與紙筆測驗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只評量產出的結果(答案),也重視產出結果的過程(思考歷程)。實作評量的要求不是唯一正確或最好的答案,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解決方法,是否能有系統的敘述問題、組織、整合、原創性等過程性的思考,都是實作評量的重點。
(5) 社會互動、小組學習形式
(6) 時間的彈性,評量的時間可延長,而非限定於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7) 多向度的評分系統,真實情境下的表現無法以單一指標評斷完整性。

實作評量的限制:
(1) 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和經費
(2) 施測方法比標準測驗困難,結果缺乏比較性
(3) 評分過程依賴人為判斷,及多元指標,此會牽涉信度的問題,特別是interrater reliability

Wiggins, G. (1993). Assessment: Authenticity, context, and validity. Phi Delta Kappa, 200-214.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線上評估工具

最近一直在思考要發展什麼樣型式的執行功能評估工具,觀看文獻,越來越多的virtual reality的執行功能治療方案,也有人發展電腦化的評估工具。
在博士班階段中,我無法達到CAT的等級,假如我想要更能達到多元化的評量方式,且可以標準化(測驗的實際情境、計分方式不會因人而異),另外可以藉由多媒體的方式,使得評量項目更趨近生活中的實際情境,電腦話的評估工具較能達到以上的目標。
此時我想,如何推廣發展的評估工具,目的就是希望越多人知道、且越多人可以使用,所以線上的評估工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運用現有的線上網路資源(雲端科技),應可以節省成本,且快速地散播給有需要的人觸及。

估計項目多寡對信度影響的公式

Spearman-Brown預測公式,葛估計項鍊增多或減少對信度係數造成的影響。公式如下:
rxx=nrAA/[1+(n-1)rAA
n:評量工具項目數目增長或縮短的倍數
rxx:評量工具項目數目增長或縮短的信度
rAA:原來評量工具的信度

此公式的基本假設為所增加或減少的項目,其品質與原評量工具的題目品質是相同。當兩個工具的信度相同時,考量效率,會選擇項目較少的工具。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6/20~6/24 預定進度

任務
預定完成日
1.      交接管管的工作內容 (評估工具書面和電腦資料)9am於台大醫院碰面
6/20
2.      完成因素分析團體報告
6/21
3.      監考大三6/22 ADL期末考 (1pm-7pm)
6/22
4.      修改SF-36論文
6/23
5.      提出暑假規劃(寫於部落格)
6/24


6/24期末考結束了,當天下午5點半以後,我要開始我的短期休假,一定要暫時放空一下,6/29早上就會回到研究室。在這期間我可能都不會上網,所以有事請寫e-mail給我,沒事可以打我的手機。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SF-36論文寫作

在此提出與老師討論後的寫作重點,以茲未來寫作之提醒
1. 表格(table)的英文書寫應該要使用大寫T (e.g. Table 1),而非小寫t (e.g. table 1)。
2. 在前言中,應該使用現在式。
3. 統計寫作方式,常使用的動詞為exminate、investigate,少用achieve、express。
4. 以Table為主詞時,使用現在式,例如: Table 1 displays...。

已經與編修公司談論過,我修改這篇論文後,修改字數在1千字之內,第二次編修費為免費。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要捨棄嗎?

最近一直在思考我的暑假規劃,之前一直很想參與"第八屆認知科學暑期學校",聽說每年報名都非常競爭,是以秒殺結束報名,意指很快就報名額滿,因此更引起我此課程的興趣。
很幸運的是,今年我真的報名成功,可以參加三天的暑假課程。以下連結為今天的課程
http://140.119.175.142/curriculum100.html

看完課程內容後,我詢問我自己,我近期會使用這些技術嗎?就算我未來需要運用這些技術,假如在這3~5年中不會使用這些技術的話,我相信我應該會忘記,那我就不是白花時間了嗎?但我又想想,是否在這近幾年中,了解這些技術概念,可以幫助我在閱讀文獻時,能更理解當中的要點嗎?

有捨有得!該捨棄什麼,才能獲得更多?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統計

有人問我修統計的經驗,在這快一年的博士班學習中,我真的花不少的時間在學習統計想起上學期我修了兩門初統 (生統一、心統上),也接受謝老師心理計量的訓練。在心計課當中,有許多概念是自己慢慢摸索,當時有些概念無法融會貫通,也不確定自己所尋找的資料算不算正確,但在這學期的心統下課程中,有上到一些之前自己自學的概念,就可以溫故知新銜接概念

假如要問生統和心統有哪裡不一樣?
我的感想是生統一的內容包括心統上和心統下,由此可推敲,生統一是濃縮版 (一學期的課程),而兩學期的心統課程,會把生統一課程的概念說得更詳細。有統計基礎的人,我會建議上生統,沒有統計基礎的人,我會建議上心統
統計其實還是要會運用,心統顧名思義就是把統計使用在心理的領域,生統則是運用在生物農醫學領域不管上心統或生統,會運用統計才能顯示出學習的成效

統計的解釋是活的,有人說要對數字要有"感覺",不同統計專家對同一個data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我個人的想法是,有機會的話,對同一個概念,可以聽聽不同人的看法,也可多讀文獻的解釋,再去推論什麼解釋是比較合適
但依據近期的統計學習,我發現自己的學習有固執現象,我的意思是,假如我事先已經聽過某一個說法,也認同此說法,在下一次聽到不同的說法時,就會對不同的見解會產生疑問,需要花許多的時間在證明哪一個說法應該是比較正確
假如概念可以澄清,個人的學習和理解應該可以更精進。但要澄清概念,是一件不容易的學習過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