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報告中自己有些收獲和想法,也聽到委員們給予的問題和建議,寫在這裡,以供未來自己在研究上做參考。
- 報告者是使用MAM-36的英文版本(此量表還是台灣人發展出來的),先翻譯成中文,然後在加上與專家討論的結果(19題)。報告者並未明確地解釋整個翻譯過程,嚴謹的翻譯有包括正翻和反翻和專家討論,這之中過程其實還滿艱辛的,假如他真的要發展適合台灣臨床所使用的燒燙傷評估工具,應該也需要有嚴謹的翻譯過程,不然施測者間信度可能會有差別。
- 我滿好奇的是如何做cultural adaptation,什麼是完整又嚴謹的文化調整過程???
- 我還是不能確定古典測驗理論和現代測驗理論的不同性在哪裡?未來在做心理計量研究的時候,要好好搞清楚。
- 報告者在文獻回顧中,把有關燒燙傷所使用的評估工具分成三類:(1)Traditional components test;(2) Performance test (subject and objective);(3)questionnaire。報告者提到在traditional components test (包括ROM 、Grasp/pinch power的測試) 中,是有大量資料,但困難統整解釋?為什麼,我沒聽懂?
其實報告者也提出,在臨床工作者看到個案自覺功能的報告,覺得很訝異奇怪,就以治療師的觀點,個案的ROM和肌力都不錯了,應該有許多動作都可以自己做,應該功能評分上選擇"沒有困難",但個案卻選擇"有困難",所以治療師很納悶,但是對個案來說,個案仍然有疼痛和麻的感覺,所以自覺功能性還是不好。對個案而言,所謂功能性是包括心理因素和手功能操作功能因素加在一起。Self report v.s. therapist report的不同。
- 有委員提到既然要發展適合燒燙傷的個案,但從這問卷題目看來,題目仍然可以使用在任何種類的個案上,到底specific和generic要如何完整區分?
- 報告者強調好幾次要使用Well-known的評估工具做效標,我記得我曾經看到文獻提到說要使用goal standard來做效標。委員們今天有質疑為什麼要使用一個信效度不是很好的評估工具做效標?報告者回答說因為在文獻中常有研究者使用此評估工具,我就想難道就只是因為在文獻中常用,就適合做效標工具嗎?
- 我對cross-sectional studies v.s. longitudinal research還不是很清楚,未來在研究方法裡必須搞清楚!!!
- 今天討論到responsiveness
我個人是認為就算真的測量個案在Objective表現功能是良好的,但個案有其他因素(例如心理因素)會影響其真實的表現功能,所以還是需要了解subjective performance。
(2) 因為收案的標準上並未清楚提出所收到的個案是急性或慢性(不同stage的個案做出來的結果會不同),假如是急性期的個案,測量responsiveness,或許有所差別,但對慢性的個案,responsiveness可能差異不大,所以最後討論結果是針對急性的個案測量,前測和1個月過後再測,去比較responsiveness(這應該是最後討論的解決方法,我應該沒聽錯)。
Finally, a good assessment tool needs the elements, such as effective, reliable, efficient, and applicable, in order to be a clinical outcome index.
Wow! It is not easy to design a research plan. There are so many reasons from pratical limitations. It is good to hear others' experiences.
I find out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hat I need to do now, but I have no time, energy and ability to finish them on time.
Looks interesting!
回覆刪除抓到自己的重點,持續努力,也急不來,毋須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