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9/13 與薛老師討論事項記錄

討論博士論文內容
1. 在驗證題目之第一階段,除了使用Rasch analysis選擇題目,思考是否考慮使用"質性"方法,瞭解受測者對操作項目的看法?
我的想法:是可考慮加入受測者對於操作題目的看法,以確定受測者是否真的瞭解題目及操作時碰到問題困難為何。

2. 在第二階段驗證信效度部分,須思考是否真的要在博士論文中驗證practice effect和test-retest reliability,雖然此2個驗證很重要,但只驗證2次測量是不足夠的,假如要驗證多次,可能就須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博士階段的可行性?
我的想法:認知評估工具之practice effect和test-retest reliability很重要,但驗證2次真的不足,真的要做的話,至少是可以重覆施測5次以上,且最好達到plateau,但考慮博士階段要花的時間確實執行較不容易,或許此些驗證可以考慮未來畢業後執行。

3. 在第二階段驗證信效度部分,思考是否要驗證inter-rater reliability?
我的想法:因為將要發展表現測驗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可能不同施測者會給予不同的分數 (主觀給予分數),所以inter-rater reliability驗證為必要的。

4. 發展測驗題目須考量設計不同困難度之題目,因此可考量設計題目包括single task、dual task、multi-task,以包含不同困難程度之題目。另scoring level 要設計多一點。

5. 這學期可開始設計測量題目、施測方式及計分方式,先pilot施測2-3位患者,以確定題目可行度。另須定期花時間寫博士論文內容。

2 則留言:

  1. 1. 類似 "cognitive interview"這是發展工具的 must. 可參考姿誼的 blog.
    2.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s a must. It can also show you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practice effects.
    4. scoring level 的多寡各有優缺點,不是越多就越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