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PDT資料

在我們認知研究團隊的資料中,找到的PDT資料,說明PDT是從魏氏智力量表之記憶廣度測驗 (digit span)所修改而來。但我在網路上尋找其他有關digit span的資料時,覺得我們所發展的PDT,好像修改魏式記憶量表,而不是魏氏智力量表。就在沒有手冊狀況下,不管怎樣搜索資料,都無法證實到底PDT是從魏氏智力量表,還是魏式記憶量表修改而來。(一直處在困惑之中,有人告訴我好奇心會殺死一隻貓。真的,好奇心不知殺死多少我的神經細胞,所以假如發現我反應慢,就請見諒!)

好在,我有借到魏氏智力量表(WAIS-III)、魏式記憶量表(WMS-III),終於解決了我的困惑。
PDT是修訂魏式記憶量表之空間記憶廣度(Spatial Span)!!!!
(在舊版WMS-R中稱為視覺記憶廣度,Visual Memory Span)

魏式記憶量表有空間記憶廣度和(聽覺數字)記憶廣度分測驗,在魏氏智力量表中所提的記憶廣度測驗,是(聽覺數字)記憶廣度,並非空間記憶廣度。在魏氏智力量表中,僅以聽覺刺激材料來測量工作記憶,而魏式記憶量表的工作記憶指數,是由各一項視覺分測驗和聽覺分測驗平均加權而來。
空間記憶廣度測驗是視覺性質的記憶廣度測驗,早期版本是使用Corsi (1972)和Kaplan等人(1991)所設計的題目。空間記憶廣度測驗為測量,受試者在工作記憶中保留視覺-空間順序事件的能力。
空間記憶廣度測驗分為順序空間記憶廣度測驗、及逆序空間記憶廣度測驗。PDT是改良順序空間記憶廣度測驗為電腦化測驗,題數和題目規則都一致,共8題,每一題有兩個子題,於每一個子題中,點選無誤,即的1分,反之,的0分,任何一題的兩個子題皆得0分,及中止測驗。計算總分為分析指標,總分範圍為0-16分。

在WMS-III版本之再測信度結果,順序空間記憶廣度測驗之再測相關係數r值如下

台灣樣本
美國樣本
16-34(n=38)
0.43
0.60
35-84(n=32)
0.70
0.62

前後測相距時間為3-11週,平均再測間隔時間為36.57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